English

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

1999-08-06 来源:光明日报 徐卫民 我有话说

徐卫民,男,1960年生于陕西华县,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,获博士学位。出版专著5部,主要有《秦政治思想述略》、《秦建筑文化》,发表论文40余篇。主要研究方向:秦汉史。现任秦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,副研究员。

最喜欢的治学格言:学海无涯苦作舟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
秦都城是秦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,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,既具有传统性,又具有典型性;既有对以前都城的继承一面,又有进行改造、不断发展,并形成自己都城体系的一面。因此,要研究中国古代史、都城史,秦都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
秦从襄公开始建国到秦灭亡共有近600年的历史,贯穿于西周、东周、秦朝三个时期,而东周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,思想上的百家争鸣、破旧立新,必然反映到都城建设上来,因而在都城规划建设上出现了不少新理论。其中有人提出要按实际进行建设,“城郭不必中规矩,道路不必中准绳”(《管子·乘马》),这就摒弃了奴隶社会时期“筑城以卫君”的规划模式,而实行“城,以盛民也”的新的筑城思想,变政治堡垒的奴隶制都城而为既是政治中心、又为经济中心的新都城。都城中除了统治阶级起居的宫殿以外,还有手工业作坊、商业市场等,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都城和“市”的关系日益密切。

秦的都城是由西往东逐渐迁徙的,这与秦国力的强大、势力不断向东扩展有关,也与地理环境有关。既秦原是一个西陲小国,国力弱小,经济落后,为山东各国所轻视,后经秦穆公、孝公、昭襄王、庄襄王、秦始皇等的经营,国力逐渐强大,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。随着秦朝向东方的不断扩张,国都也不断向东迁移,这对于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意义重大。

秦都城是秦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中心的所在地,与秦社会发展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。

第一,秦都城是为秦的政治服务的。都城是统治阶级的大本营,都城的建设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,贯彻统治阶级的思想。都城中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要求。气势雄伟、富丽堂皇的都城建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,是政治发展的需要,是王权或皇权至上的产物。统治阶级不惜国家的财力、人力、物力进行大规模“高台榭、美宫室”的都城建设,以显示其威力。

咸阳都城的建设即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,统治阶级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力是天的意志,便把都城的规划建设和天联系起来,文献中的记载就可说明这个问题。“渭水贯都,以象天汉。横桥南渡,以法牵牛。”咸阳宫“因北陵营建,端门四达,以则紫宫”(《三辅黄图》卷一)。紫宫即“紫微宫”,是天帝所居之宫。阿房宫,“自阿房渡渭,属之咸阳,以象天极,阁道绝汉抵营室也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。“已而更名信宫为集庙,象天极(《三辅黄图》卷一)。”天极即北极,是天帝所属星宿。横过天河的六星为阁道,通过天河的一个星叫“营室”。其意为阿房宫像天帝所居的营室,天帝从天极出来,经过阁道,横渡天河而达于营室、紫宫,皇帝如天帝降临人间以统治万民。

第二,秦都城是经济发展的产物。要建立规模恢宏、气势雄伟的都城要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。秦都城的发展演变正是秦经济发展的缩影。当秦公还局限在平阳之西的都城时,由于秦人刚立国不久,经济还未得到较大的发展,因此,当时的都城规模都比较小,建筑也都很简单,甚至连宫城的城墙都无力修建。到雍城后,秦人已进入富庶的关中较长一段时间,经济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。因此,建造了规模比较大的雍城及一些宫殿建筑。到咸阳都城建设时,秦已占领了关中地区,“天府”的天然条件及商鞅变法的影响,使秦的国力迅速增长,从秦孝公的“筑冀阙宫廷于咸阳”,“秦惠文王初都咸阳,取岐雍巨材,新作宫室,南临渭,北逾泾”(《三辅黄图》卷一),到昭王时向渭河以南发展,以至于修建横桥把渭北和渭南连接起来。特别是随着秦对六国战争的不断胜利,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修建秦的都城,因此,秦咸阳的都城建设出现了极大的发展。

第三,军事斗争的胜利使秦都城向东发展。秦都城和秦军事的关系相辅相成,秦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,而通过战争,秦不断向东发展,从最初的西陲一隅,到后来占领岐丰之地,黄河以西,通过函谷关和武关消灭关东六国,夺取全国的土地,实现了全国的统一。在秦建都咸阳以前,每取得一些土地,便把都城向东迁移一次。

第四,大规模的修建都城加速了秦的灭亡。这在都城咸阳的建设上表现得最为明显。秦都咸阳的建设与对东方进行战争及统一六国是同步进行的。因此,营建都城与进行统一的战争本身之间有矛盾,而它们都要大量耗费国家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。修建“渭水贯都”的咸阳和关中的三百离宫别馆势必要大量使用劳役。仅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就使用了70多万人,这还不算都城的其它项目。总之,秦大规模地修建都城既损耗了国家的财力,又增加了人民的负担,导致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,社会生产力遭破坏,加上其它反抗因素,终于爆发农民战争,秦的统治也走向灭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